骨质疏松
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质密度下降、骨组织微结构损坏,导致骨脆性增加、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骨质疏松症也是中高年龄族群最常见的骨折原因。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。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,骨质疏松症是以低于青年人的平均骨骼密度2.5个标准差为定,通常是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髋关节骨骼。
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( Ⅰ型) 、老年骨质疏松症( Ⅱ型) 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( 包括青少年型) 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 ~ 10 年内;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;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,病因尚未明。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/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。骨质疏松症会随着年纪增加而加重,约15%的白人50多岁起会出现症状,80岁以上则会提高到70%;骨质疏松亦多见于女性。发达国家中利用筛检发现2%-8%男性及9%-38%的女性确诊罹患骨质疏松;2010年,欧洲有将近2200万女性患者和550万左右男性患者,同年在美国,发现有800万左右女性和100-200万男性患者。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: 中国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. 7%,男性为14. 4%; 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,女性尤为突出。
据2019年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研估算,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超过6000万,其中女性约4930万,男性约1090万;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 亿人。5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%,50 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,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. 6%。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,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。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。据估计,2015 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( 腕部、椎体和髋部) 约为269 万例次,2035 年约为483 万例次,到2050 年约达599 万例次。
虽然骨质疏松症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,但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机会,从而影响病患者的健康和独立生活能力,更大大增加社会医疗负担。
Reference:
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( 2017)
Xu L, Cummings SR, Qin MW, et al. Vertebral fractures in Beijing,China: the Beijing Osteoporosis Project [J]. J Bone Miner Res,2000,15: 2019-2025.